捷捷微电2021年净利润增长65%~80%,MOS功率半导体业务崛起

                 
文章简介:  捷捷微电:预计2021年度净利润约4.68亿元~5.1亿元 同比增长65%~80%  捷捷微电(SZ 300623,收盘价:28.57元)1月24日晚间发布业绩预告,预计2021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

  捷捷微电:预计2021年度净利润约4.68亿元~5.1亿元 同比增长65%~80%

  捷捷微电(SZ 300623,收盘价:28.57元)1月24日晚间发布业绩预告,预计2021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4.68亿元~5.1亿元,同比增长65%~80%;业绩变动主要原因是,报告期内,公司聚焦主业发展方向,以市场为导向,以创新为驱动,抓住功率半导体国产替代加速的契机,继续受益于产品结构升级和客户需求增长等,公司营业收入和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同比增长,其中报告期内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75%以上。报告期内,公司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引育与团队建设等。以Fabless运行模式的MOSFET系列产品营收同比增长175%以上;以IDM运行模式小信号器件(ESD等)营收同比增长120%以上、TVS系列产品营收同比增长40%以上。
  2020年年报显示,捷捷微电的主营业务为电子元器件,占营收比例为:98.39%。

  捷捷微电2021年涨8.89%

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收盘,捷捷微电报收于31.46元,较2020年末的28.89元(前复权价)上涨8.89%。4月29日,捷捷微电盘中最低价报17.65元,股价触及全年最低点,7月27日股价最高见40.67元,最高点相较于年初最大涨幅达到40.77%。捷捷微电当前最新总市值231.77亿元,在半导体板块市值排名37/88,在两市A股市值排名788/4604。
  个股研报方面,2021年捷捷微电共计收到13家券商的35份研报,最高目标价64.38元,较最新收盘价仍有104.64%的上涨空间。

  捷捷微电(300623):年报预告亮眼MOS功率半导体业务崛起

  类别:创业板 机构:申港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:曲一平/宋婷 日期:2022-02-07
  投资摘要:
  捷捷微电主营业务为从事功率半导体芯片和器件的研发、设计、生产和销售,开发并生产种类齐全、应用广泛的功率半导体分立器件。三大主要核心业务:晶闸管、防护器件、MOSFET。
  捷捷微电发布业绩预告,预计2021 年全年归属净利润盈利4.68 亿元至5.10 亿元,同比上年增长65%至80%。
  捷捷微电聚焦主业发展方向,以市场为导向,以创新为驱动,抓住功率半导体国产替代加速的契机,继续受益于产品结构升级和客户需求增长等,捷捷微电营业收入和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同比增长,其中报告期内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75%以上。
  捷捷微电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引育与团队建设等。以Fabless 运行模式的MOSFET 系列产品营收同比增长175%以上;以IDM 运行模式小信号器件(ESD等)营收同比增长120%以上、TVS 系列产品营收同比增长40%以上。
  捷捷微电通过定向增发“电力电子器件生产线建设项目”的产能利用稳步提升,持续发挥边际效应,其中存量业务晶闸管系列产品营收同比增长40%以上。
  未来业务核心假设:
  2021 年1-3 季度,公司三项主营产品晶闸管、防护器件、MOSFET 毛利率约为57%、53%、28%。其中,晶闸管、防护器件采取IDM 模式,毛利率较高;MOSFET目前毛利率较低,主要由于公司MOSFET 产品流片目前都是在外流片的,封装是70%委外封装,30%是自封,而流片成本较高。公司正在逐渐由Fabless 模式向IDM 模式转型,若能转型成功,则MOSFET 产品毛利率可提升至35%以上。
  预计2021 年和2022 年公司毛利率保持在51%以上高水平。
  自IPO 以来,随着公司不断扩产,目前总产能已经达到了半导体芯片年产能420.9万片,半导体器件年封装能力82.66 亿只。有力的支持了公司向全面IDM 模式转型战略方针。
  盈利预测:
  预计晶闸管、防护器件、MOSFET 三项核心业务2022 年三项核心业务继续保持25%、40%、100%增速。
  受益于MOSFET 业务的持续高增长,预计公司未来2021 和2022 年营收增速分别为68%、52%,营收规模16.9 亿元、25.8 亿元。
  预计公司2021 和2022 年利润增速分别为73.3%、42.74%,利润规模4.91 亿元、7.01 亿元。对应PE 分别为39.66 倍和27.78 倍。对于捷捷微电(300623)维持“买入”评级。
  风险提示:政策风险,盈利不及预期风险 本站8000元出售中,购买联系QQ26114181

说明,文章数据引用权威财经媒体,比如东方财富网,新浪财经等。